定密工作是保密工作的源头、基础,关系到后续整个保密工作的运行。在实践中,由于基层单位没有原始定密权,派生定密成为其常见的一种定密方式。
然而,在派生定密管理中,出现定密权限不明确,不规范定密等现象,导致部分国家秘密得不到有效保护,严重影响保密工作开展。
定密权是一种法定权利,定密责任是属于义务范畴,不少基层单位将定密权等同于定密责任,不设定密责任人或指定所有副职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均为定密责任人,加之,定密责任人对保密工作不熟悉,无法有效履行职责。
案例警示
某市安监局协调科科长李某,在起草文件时摘抄了上级涉密文件内容,却未按规定定密;副局长张某审核不严,未发现定密不当。文件下发至某县安监局后,办公室主任某起草贯彻落实通知,也未按规定定密,报局长刘某审核。刘某亦未注意到漏定密问题,同意以内部明电形式下发,导致该文件被作为非密信息上传到县政府门户网站,造成泄密。
部分基层单位工作人员对保密事项相关规定不熟悉,凭借经验定密,不履行定密审批手续,直接对派生文件作出密级标志。
案例警示
某区疫情防控人员赵某某、向某、卢某某为引起基层单位重视,在无任何定密依据且未经过单位定密责任人审批的情况下,私自将8份涉及相关工作的信息标注为“秘密”字样,发送至辖区防疫工作微信群,导致文件被大量转发扩散,对当地防疫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部分单位秉持“宁可错定一千,不可漏定一个”的错误思想,把各级机关、单位通常产生的常规性涉密事项,作为派生定密事项,造成低密高定、过度定密的普遍现象。
案例警示
某区财政局预算科起草文件时,认为其涉及的有关工作非常重要,擅自将文件标注为“机密”,交由未取得国家秘密载体印制资质的文印店进行打印。经该区保密部门确定,该文件内容不涉及国家秘密,存在定密不准、乱定密问题。事情发生后,相关当事人受到严肃处理。
在实践中,部分基层单位机械地按照原件要素进行派生定密,容易造成管理不当、资源浪费等问题。
案例警示
某单位人员在2021年3月起草文件资料时,引用了一份在2001年5月被定为保密期限10年的秘密级文件资料,并简单地将新文件资料标为“秘密☆10年”,从而变相将保密期限延长了20年。
不少基层单位依然秉承着“只定密不解密,一密定终身”的原则,极少开展变更、解除等相关工作,或仅依据“保密期限是否届满”作出是否解密的决定,导致应解密文件不及时解密,不应解密文件擅自解密,造成管理成本增加,影响工作推进。
案例警示
某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刘某对近年来有关业务工作文件进行收集整理,发现多份标注“秘密★10年”的文件已过期限,认为已自行解密,便按非涉密文件进行汇编,并将电子文档交由信息中心上传部机关门户网站,导致泄密。原因在于其中有2份文件因执行工作需要,延长了保密期限,但有关承办人员未履行变更程序。
一、高度重视定密宣教,加强专项教育培训。定密责任人和承办人需要加强掌握定密知识和定密标准,把准确定密贯彻至办文办件各方面,确保各项定密职责履行到位。
二、从严规范定密管理制度,严格审核把关。对定密主体、标准、程序、标志等是否合规进行核验,查纠定密漏洞。
三、重视密点标注管理工作,避免盲目定密,或定密依据不准等现象。
四、强化责任追究。建立定密责任追究机制,压实定密管理责任,出现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时,追究相关定密责任人、承办人员等相关人员责任,及时加强教育管理,提升相关人员技能,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规范定密后,保密管理工作更不可忽视。定密后的文件,需根据相关保密规定存放与管理,不能将涉密文件、资料随意堆放在办公桌上,用后及时将其放到符合保密等级的保密柜中,筑牢保密安全防线。
等级为a级•国密级的保密柜,经过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检验,符合bmb54-2020保密标准,获得锁柜双认证,适合存放秘密、机密、绝密级国家涉密载体。
因此,基层单位要仔细辨别,不符合国家保密标准和要求的设备和产品,不得存储国家秘密,做到规范存放,切实守好保密阵地。